精彩小说尽在追念书苑!手机版

追念书苑 > > 老师,你咋不上天呢林知夏老李头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老师,你咋不上天呢(林知夏老李头)

老师,你咋不上天呢林知夏老李头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老师,你咋不上天呢(林知夏老李头)

作者走走停停 著

穿越重生完结

长篇穿越重生《老师,你咋不上天呢》,男女主角林知夏老李头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,非常值得一读,作者“作者走走停停”所著,主要讲述的是:物理教授林知夏,穿成六十年代乡村教师。开局一口破锅教发电,硬核科普笑泪齐飞。多年后,当她那群“质疑一切”的学生站上世界之巅,才懂了她那句“思想无罪”的重量。

主角:林知夏,老李头   更新:2025-10-03 13:19:36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肥皂的成功让林知夏在村里妇女中的地位首线上升,连带着她捣鼓的那些“奇技淫巧”,也少了几分质疑,多了几分好奇。

尤其是那台用破锅改造的手摇发电机,成了村里的宝贝——毕竟,不是谁家都有能耐让半导体收音机天天响。

但这天,林知夏盯上了村里小卖部废弃的几个牡丹花图案的肥皂盒。

塑料的,密闭性好,大小也合适。

“同学们,今天,我们来让肥皂盒发挥余热!”

她举起一个红艳艳的肥皂盒,如同举起一面科学的旗帜,“咱们用它,做一个能捕捉空中电波的矿石收音机!”

孩子们己经习惯了林老师的“变废为宝”,此刻都兴奋地围拢过来。

漆包线是从公社修理站淘换来的边角料,矿石检波器是她凭记忆描述,让村里唯一出过远门、见过世面的老木匠杨三爷,用一根香烟从县里废品收购站老头那儿换来的“神秘石头”,天线则是偷偷爬上支书家房梁,牵了一根长长的细铁丝。

组装过程依旧鸡飞狗跳。

当林知夏小心翼翼地将耳机(也是从废品站淘来,修了又修的)接上线路,示意铁蛋戴上时,整个教室鸦雀无声。

铁蛋屏住呼吸,胖乎乎的小脸憋得通红,突然,他猛地瞪大眼睛,像是被针扎了屁股一样跳起来:“响了!

老师!

有声儿!

是个女的在唱歌!

咿咿呀呀的!”

孩子们瞬间炸了锅,争抢着要听那“肥皂盒里的歌声”。

这太神奇了!

不用电,不用电池,就那么几根线一块石头,就能听见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声音!

然而,这新奇劲儿没过两天,就差点惹出大祸。

那天下午,林知夏正带着孩子们调试收音机,试图寻找更清晰的频道。

突然,耳机里传来一阵语调怪异、语速飞快的外语广播。

负责监听的大丫吓得一把扯下耳机,小脸煞白:“老师!

这……这说话听不懂!

是不是……敌台?!”

“敌台”两个字像是一盆冰水,瞬间浇灭了教室里的热火朝天。

孩子们面面相觑,连最皮的铁蛋也缩了缩脖子。

这个年代,收听敌台可是了不得的政治错误。

恰在此时,村支书杨大爷阴沉着脸,带着公社下来的宣传干事王同志走了进来。

原来,有村民看到孩子们鼓捣能听歌的“怪盒子”,心里不踏实,悄悄报告了。

“林知夏同志!”

王干事扶了扶眼镜,表情严肃,“听说你在搞无线电?

还让学生听些不明不白的东西?

这可要不得!

无线电管理是有规定的!”

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。

林知夏心里也是咯噔一下,但脸上却迅速恢复了镇定,甚至带上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委屈和自豪。

她拿起那个牡丹花肥皂盒,递到王干事面前:“王干事,您来得正好!

我们正要向您汇报我们的‘爱国主义教育新成果’呢!”

“成果?”

王干事一愣。

“对啊!”

林知夏语气激昂,指着肥皂盒收音机,“同学们,告诉王干事,我们刚才听到了什么?”

孩子们有点懵,大丫怯生生地不敢说话。

铁蛋却福至心灵,猛地站起来,挺起小胸脯,用尽全身力气喊道:“报告干事!

我们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!

在教唱《东方红》!

唱得可好了!

我们正准备学呢!”

林知夏暗暗给铁蛋点了个赞,面上却一本正经:“王干事,您看!

我们这是利用废旧物品,自制教具,让孩子们更首观地接受革命教育,聆听祖国的心脏——北京的声音!

这铁丝天线指向的,可是北京的方向!

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杨家沟的孩子们,心向党中央,热爱新中国啊!”

她一边说,一边悄悄转动调谐的旋钮,耳机里果然传出了隐约的革命歌曲声。

王干事将信将疑地戴上耳机听了一会儿,脸色缓和了不少。

他看了看桌上那简陋到可笑的装置,又看了看孩子们虽然紧张却异常明亮的眼睛,尤其是铁蛋那“根正苗红”的激动模样,心里的疑虑消了大半。

“嗯……利用废旧物品搞教育,这个想法是好的,是勤俭节约的表现。”

王干事清了清嗓子,“但是,林老师,一定要注意引导!

只能收听我们国家的广播,传播正能量!

这无线电波里,情况复杂……您放心!

王干事!”

林知夏立刻保证,表情无比真诚,“我们一定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!

只听北京的声音!

而且,通过这个制作过程,孩子们深刻理解了电流、电磁波这些物理知识,将来为建设西个现代化打基础!”

一场潜在的风波,被林知夏机智地化解。

等杨大爷和王干事离开,孩子们都松了一口气,围着林知夏七嘴八舌。

“老师,刚才吓死我了!”

“老师,你咋那么会说啊?”

林知夏看着他们,收敛了笑容,压低了声音,眼神却格外锐利:“同学们,刚才的事情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。

知识,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字,它更是一种力量。

它能让我们听到远方的声音,也能在关键的时候,保护我们自己。”

她拿起那个肥皂盒收音机,轻轻摩挲着:“但是,比听到什么更重要的,是你们要学会判断,什么是真的,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对国家、对人民有用的。

这才是学习的根本。”

她没有再提“敌台”二字,但“判断”这个词,却像一颗种子,落在了孩子们的心里。

窗外,天色渐晚。

公社的王干事坐在杨大爷的自行车后座上,颠簸在回程的土路上,他忍不住回头又望了一眼那几间亮起昏黄灯光的土坯教室。

“老杨啊,你们这个林老师……不简单。”

王干事感叹道,“脑子活,胆子大,关键是,能把娃娃们的心气儿提起来。

就是……这路子,有点野啊。”

杨大爷用力蹬着车子,哼了一声:“野是野了点,可你看铁蛋、大丫那些娃,以前见人都不敢抬头,现在能说会道,眼里有光!

只要大方向没错,由着她折腾去吧!

反正,咱杨家沟,穷得就剩胆子大了!”

而此时教室里的林知夏,正就着油灯微弱的光芒,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写写画画。

无线电的“危机”让她意识到,仅仅闭门造车是不够的,她需要更多的信息,更广阔的联系。

“看来,是时候想办法,‘偶然’地帮公社或者县里解决点实际技术难题了。”

她咬着铅笔头,嘴角勾起一抹算计的弧度,“比如,修理那台老是趴窝的柴油机?

或者,改良一下农具?”

她的目光,己经越过杨家沟的土墙,投向了更远的地方。

知识的力量,需要更大的舞台。

而她的学生们,就是她通往那个舞台,最坚实的桥梁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